近期,此前表现一向稳健的债券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打破了不少“债基收蛋人”的安稳好日子。
但同样也投向固收类资产的货币基金却安然度过了这轮波折,这是为啥?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
摊余成本法VS市值法
首先,我们统计了全市场370只货币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回撤情况,发现——
除了底层资产的质地优良外,货币基金普遍采用的“摊余成本法”或许也是其整体收益表现持续稳定的关键因素。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其实也正是目前债基主要采用的两大类估值方式,TA俩到底有啥不同?我们不妨分别来看一看~
摊余成本法
通俗来讲,就是将到期收益均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以保持收益相对稳定。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债基A只投资了一只期限为一年期的债券M,投资金额为20万元,年利率为3.65%,到期本息合计为207300元。
如果债基A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那么不管这一年时间中债市如何波动,只要债券M没有实质性违约,其每天都能获得7300 /365 =20元收益。
当然,在实际的投资中还需要考虑买入折溢价、实际利率等因素,情况会更复杂,因此摊余成本法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保本”哦。
市值法
指的是按照基金所投的市场价来给基金估值,即以每天的市场交易价格来计算基金价值。
如果上述例子中的债基A改为采用市值法估值,那么当债券M在市场上价格上涨时,债基A的净值也会上涨;反之,债基净值也会跟跌。
哪种估值方法更好?
对比两大估值方法后,可以发现——相比于摊余成本法,采用市值法估值后,净值波动会相对更大一些,对应到投资体验上,自然也是摊余成本法更舒适。
但这并不意味着,摊余成本法“战胜”了市值法,具体来看——
对投资者而言,根据资产新规,采用摊余成本法的债基需要封闭式运作,因此将牺牲一定的流动性;
对基金经理而言,由于摊余成本法的投资组合采用持有到期的策略,需满足所投债券到期日(回售日)不得晚于封闭期到期日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投债券的剩余期限和调整组合久期的灵活度。
我们不妨以纯债基金为例,对比下两大估值法下债基的表现,从近一年的时间维度来看——
无论久期长短,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债基年化波动率均要小于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债基;
但是,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债基整体收益更高。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采用市值法估值的短久期纯债基金的收益优势更明显。
综合来看,两大估值法各有千秋。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债基的潜在收益会更高些,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净值波动;而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债基虽然牺牲了部分流动性和高收益的可能性,却提供了一种更为平稳的投资体验。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