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抢手的ETF也在转向“滞销”。今年以来结构化的市场行情中,ETF一度是基金公司竞相争夺的阵地。然而,近期ETF发行也陷入尴尬状态,一批ETF在批文即将到期时不得不压哨发行,并选择延长募集期,多只ETF“默契”地选择了设置3个月募集周期。
实际上,回顾今年以来的ETF发展,一方面是大资金涌入带动头部宽基指数ETF规模屡创新高;另一方面,行业主题ETF却陷入存量博弈状态。未承接住此轮增量资金的机构,仍需认真思考ETF未来的机遇到底在何方。
ETF频现压哨发行
新基金发行的压力正从主动权益类基金拓展到ETF。数据显示,目前正在发售的ETF共15只。其中,不少产品是批文即将到期不得不发,还有多只产品选择了3个月募集期。
通常而言,公募基金产品在拿到批文后要在6个月内发行,在市场低迷时期,手握批文的基金公司往往选择等待市场风口“伺机而动”。然而,随着6个月期限将近,基金公司只能卡点发行。记者统计发现,近期发行的基金有不少是基金公司在去年底或今年初申报并获批的产品。
例如,8月5日开始募集的银华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在今年1月24日就已获证监会接收材料,于2月8日经证监会准予注册,然而,直到6个月期限将近,这只ETF才开启发行。原定募集期截至8月16日,募集规模上限为20亿元。8月16日,该基金发布公告表示,为充分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经基金管理人与托管人兴业银行协商,决定将该基金募集期延长至8月20日。
类似的情形在近期频繁上演。例如,鹏华中证800ETF在今年1月初获得证监会受理材料,1月23日拿到产品批文,但在时隔近五个月后才开始发行。富国沪深300ETF于2023年11月24日拿到产品批文,直至今年5月13日才开始发行,最终在5月23日成立。
新基金默契延长募集期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ETF压哨发行频现,近期在售的ETF也大多选择了三个月募集期,例如,广发国证新能源电池ETF7月29日发布的招募说明书显示,募集期限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具体认购期为8月2日截至11月1日。目前正在发售的汇添富中证全指软件ETF、华泰柏瑞恒生消费ETF、汇添富国证粮食产业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华泰柏瑞中证油气产业ETF、富国中证全指软件ETF等也都默契地选择了三个月募集期。
究其原因,一方面,权益市场相对冷淡;另一方面,7月1日《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受降佣新规影响,ETF的首发销售模式和激励模式面临重构。基金公司在首发时纷纷选择“见好就收”。一位公募市场人士坦言:“不卷首发规模了,实在是卷不动。”
从募集成果来看,近期成立的ETF普遍刚迈过2亿元成立门槛。数据显示,7月以来成立的6只ETF中,有3只ETF首发规模刚超过2亿元,首发规模最大的一只也仅有4.88亿元。
与权益型ETF遇冷相对应的,是稳健类产品的布局需求上升。一位公募市场人士表示,二季度公司减少了在ETF业务上的资源倾斜,更多地投入到公募量化、固收、场外联接基金等产品的发行和持营上。这些产品主要依赖银行和互联网代销渠道,在市场整体波动的背景下,渠道对稳健类产品也有较多需求。
行业发展冷热不均
相比于今年来宽基指数ETF热火朝天的态势,行业主题ETF却相对低迷。一家在ETF领域深耕多年的公募人士介绍:“我们今年重点发力宽基指数ETF,一只行业主题ETF都没有发行。”
实际上,回顾今年以来的ETF市场可以发现,宽基指数ETF与窄基指数ETF明显冷热不均,行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存量博弈状态。华南某公募基金指数投资总监对记者表示:“过去两年,有一些公司抓住宽基、跨境、债券以及红利等ETF,发展势头还不错,尤其是部分宽基接住了增量资金的‘泼天富贵’,但行业ETF的发展却呈现收缩的态势。”
银河证券研究院数据显示,7月份市场上共新增11只ETF,总规模增加了2409.6亿元,其中1931.4亿元来自于宽基指数ETF,55.9亿元来自于跨境ETF,QDII类型ETF和债券ETF也有明显的增长,而仅有3.1亿元为行业主题ETF的增量。资金流向方面,7月行业主题ETF净流出99.5亿元。
上述公募基金指数投资总监称:“最近我也在思考,ETF未来的机遇会在哪里。去年下半年以来ETF的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大资金加仓带来的宽基指数ETF扩容。如果剔除这部分机构资金,ETF行业的增速其实不如从前。”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ETF惊现批量压哨发行 存量博弈难题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