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财经奥秘,指引财富未来

回溯A股地量时刻发现某些规律

萨达 2024-08-21 10:27:09

  在5月20日创下本轮反弹新高的3174点之后,上证指数转为下行。

  这场指数的点位保卫战又从3000点一路打到了2800点,市场成交额更是从万亿上方一度回落到不足5000亿的极致地量。(来源:Wind)

  这一局面,的确超出了市场预期。

  发生了什么?

  A股为何持续“地量”低迷?

  从直接原因来看,本轮成交缩量是经济复苏斜率放缓、中报业绩承压以及资金面趋紧三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基本面方面,7月信贷结构依然偏弱,制造业PMI低于荣枯线,消费与投资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显示经济复苏的斜率有所放缓。

  全A盈利方面,中报业绩集中披露期渐行渐近,2024年中报业绩预告显示,个股预喜率约为46.6%,这一占比在近年来同期中处于较低水平。

  资金面方面,自二季度以来,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剩余流动性的回落速度快于预期,同时外资和两融资金近来有所流出,导致市场情绪与风险偏好普遍偏低。

  (来源:《如何看待成交缩量下的市场表现?》,光大证券,2024.8.18)

  在弱盈利的背景下,剩余流动性如果快速收缩,就可能直接引发市场成交的迅速萎缩。

  但归根结底,问题的实质还是在于,信心缺位下增量资金的匮乏。

  在经历了三年的赚钱效应低迷之后,不少投资者的心理是什么呢?说实话,可能是麻木。

  既狠不下心割肉,也没有动力加仓,就等着什么时候能回本走人,却又时不时会焦虑,觉得看不到回本的希望。

  诚然,数据显示,现在的确是权益投资最难的时候了,偏股混合基金指数自创立以来,首次出现三年滚动年复合收益跌幅超过两位数。

  而回望过往的A股市场,在每次挣脱三年复合收益负区间的困境后,往往都会迎来三年年复合20%以上的牛市时光。

  或许当下的市场都在翘首以盼,等待那场苦等未至的吹向黎明的夜风。

  历史上的“地量”时刻,

  都有哪些规律?

  投资市场总喜欢以史为鉴,虽然过去不预示未来,但复盘近十年来A股经历的两次“地量”时刻,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一些颇具共性的规律。

  事实上,地量的背后必然是低迷的情绪,而此时市场的价格中,往往隐含着线性外推的悲观假设。

  如果说当下市场的纠结来自房地产“去杠杆”背景下,对于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回顾2012年与2018年,市场同样经历了相似的境遇。

  2012年的成交地量源于“去产能”的宏观环境——

  “四万亿”后的产能过剩是2012年经济基本面的主要矛盾,期间虽然稳增长政策频出,但市场仍在“一路向南”。

  很多人表示之前“放水”的模式只会引发“流动性陷阱”,这场“危机”必定在所难免。

  2018年的成交地量源于经济的内外部双重压力——

  外有中美贸易摩擦,内有金融“去杠杆”,融资渠道收窄造成信用紧缩,引发对于民企发展的空前担忧。

  彼时的市场担忧地缘关系加剧,担忧去杠杆将使得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担忧缺乏足够杠杆稳增长也将难见效果,这一年的风险演绎似乎是历史性的。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回顾A股的历次底部,起初触发市场情绪走弱的导火索往往是基本面的回落,而最终市场情绪进一步探底往往源于短期无法证伪的中长期叙事。

  彼时的投资者身处其间,无论多么悲观的想法,只要配上过度演绎的市场情绪,总会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那些“失落”的“至暗时刻”,

  又是如何走出来的?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地量见地价”或许不十分准确,因为市场的地量和市场阶段性的最低点,并不完全重合。

  但是不难发现,经过最短1个多月、最多7个多月的等待,每一轮A股的“地量期”,都以触底回升收尾,而且从悲观走向乐观,时常只需要一个契机引燃。

  2012年的缩量,终结于A股在触及1949点“建国底”之后的迅速反弹——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伴随着政治局会议对2013年经济工作的定调,市场对于政策面与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因素消除。

  “杠杆牛”与“改革牛”同时启动,沪指在此后2年开启了上涨至5178点的大牛市。

  2018年的缩量,终结于沪指在2019年1月4日探底回升前的最后一跌——

  中美贸易战暂停,副总理重磅发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密集出台,推动2019年初市场量价反弹,开启了此后三年的慢牛行情,沪指在随后的2年上涨至3731点。

  行情一次次从绝望中诞生,一切仿佛都是始料未及。

  等待钟摆回摆前,

  投资者如何应对?

  事实上,成交额占M2的比例,与市场估值水平密切相关。当成交持续萎缩时,市场估值水平也相应地受到抑制。这种极致收缩的成交影响,既体现在总量层面的估值压制,又反映在结构层面的错误定价上。

  尽管短期市场上行的能力可能有限,定价能力的恢复尚需等待,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错误定价的修复将成为未来获得超额回报的重要来源。

  对于投资者而言,看不清方向的时候,更应关注长期大概率正确的逻辑。

  第一,知道我们当下“身在何方”。

  截止8月16日,沪深300已有超过40%的股票股价跌破了年初2月份的低点,成为低价的筹码。(来源:广发策略)

  虽然周期钟摆回摆的时刻何时到来难以精准预判,但可以确定的是,极端的市场表现说明经济、政策、市场情绪三重预期均处谷底,一方面,低位下杀风险有限;另一方面,市场已经过度定价了这些悲观预期,才更有出现预期差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现在正处“寒冬”,尽管不知道哪天最冷,但冬天过去了,春天一定会到来。

  第二,重新审视持仓与投资。

  即便当下已经处于底部,但底部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我们要有更理性的心理准备,战略上做好布局,心理上做好防线,忽略干扰因素,好好工作、经营生活。

  对于正在经历浮亏的投资者,如果在这个位置贸然清仓,或许很难成为最优解。尤其是等得起的“闲钱”、“长钱”,不妨边走边看。因为真正决定是否应该买入/卖出的,不是容易令人失去信心的浮亏,而是资产目前的定价是否合理。

  但如果当前的市场波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心态,也可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合理配置低波的产品,毕竟我们投资的本质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应本末倒置。

  第三,建立适当的心理预期与底线思维。

  对于想要加仓抄底的投资者,当下的位置的确属于“模糊的正确”,但不能一把梭哈、操之过急,可以采取分批买入或者定投的方法来布局,降低抄底错误的风险,也为未来的行情积累筹码。

  此外,谨慎使用杠杆,底部区间的波动时常会放大,而一旦启用了不合理的融资与杠杆,复杂的心态和情绪变化极易影响操作,反而更容易放大伤害、造成“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有句名言,“市场持续非理性的时间总会比你能撑住的时间更长”。

  尽管市场总是反复无常,但是有触底就有反弹,有谷底就有山峰。保持有效在场、以时间换空间,或许才是投资中最朴质无华,却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难而正确”。

  (文章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