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市内部不同品种表现出现分化。8月以来,截至2024-08-28,中债-国债财富总指数上涨0.16%,同期中债-信用债财富总指数下跌0.15%。
体现在利率走势上的差异是:利率债利率窄幅波动,信用债利率出现较大幅度上行。
体现在持有体验上的特点为:信用债基金和相关理财产品表现弱于纯利率债的产品。
聚焦于投资实处,有3个问题需要解决:1、为何出现分化?2、分化下的波动会持续多久?3、策略上如何应对?
本文将聚焦于这3个方面加以讨论和分析。
(一)为何出现分化?
1)原因1:近期信用债的调整是对前期走势错位的修正
7月初,在反复提示风险的背景下,利率债出现调整。7月1日-7月8日,10年国债利率自2.2%上行至2.29%。但当时的信用债并未跟随,10年期AA 中短票基本围绕着2.6%窄幅震荡。前期两者走势的错位埋下了后续修正的伏笔。
2)原因2:信用利差此前已压缩至历史极致时刻,对任何边际变动敏感
今年以来,在“资产荒”的推动下,信用利差持续被压缩。截至7月31日,5Y AAA中短票和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分别被压缩至25bp、29bp,均处于2010年以来1%分位。极低的信用利差对于潜在的变动敏感度进一步提高。
3)原因3:政府债发行提速,资金面阶段性边际收紧
进入8月后,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发行明显提速。截至8月26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净融资额达到1.73万亿。在这种背景下,资金利率出现一定上行,DR007上行至2%左右。
当极低的信用利差碰上资金面边际收紧时,基于流动性溢价视角,信用利差走阔是件自然的事。
(二)波动会持续多久?
8月28日、8月29日,可以看到的是信用债开始逐渐显现企稳迹象,流动性敏感度较高的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利率出现小幅下行,后续波动或相对有限。
1)资金利率回落,信用利差已反弹了一定的缓冲垫
一方面,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加大了对流动性的投放,8月26日、8月27日通过7天逆回购合计向市场净投放7423亿元,呵护资金面的意图显著。DR007从2%上方回落至1.9%下方,资金利率明显下行。
另一方面,这一轮信用利差的走阔幅度或略超市场预期。不少品种反弹幅度接近20bp,信用利差保护效应有所提升。
2)基本面逻辑尚未动摇,“资产荒”状态尚未改变,赎回影响或较为有限
此前市场较为担心的是:信用债在波动过程中带来较大的“赎回”影响,对比历史上影响较大的3次“赎回潮”,会发现3个特点:
一是,利率上行速度快、幅度大。2016年12月、2020年7月、2022年11月,10年国债单月上行幅度分别为34bp、14bp、24bp。
二是,造成利率快速上行的核心是经济预期显著好转。2016年12月经济已经在逐渐好转、2020年7月经济快速修复、2022年11月经济预期大幅好转。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信贷需求回暖、投资者有更多的资产选项,这是当时很多债券投资者赎回离场的核心原因。
三是,货币政策随基本面收敛。2016年12月,随着经济好转,同时压降金融杠杆,货币政策有所收紧。2020年7月,疫情防控效果十分优异带动经济快速强势修复,货币政策边际收紧。2022年11月,疫情防控优化 房地产政策放松大幅改善市场预期,短端资金面持续收敛,资金利率持续走高。
对比之下,当下的利率波动有限,同时,经济预期未发生趋势性变化、央行呵护资金面意图明显。需求端,“资产荒”的现状尚未改变,配置的力量依旧较强。
(三)策略上如何应对?
对于国内宏观环境预期的变化,还是需要看向货币和财政的发力与配合。
1)货币政策:关注美联储降息落地带来国内货币空间打开
一方面,结合当前的物价水平来看,实际利率的位置依旧不低,“稳增长”对于货币宽松的诉求仍在。另一方面,美联储降息预期进一步强化,外围掣肘逐步减弱,随之打开的是货币政策空间。
2)财政政策:市场对财政加力的诉求仍在提升
今年以来,财政发债速度和财政支出是相对趋缓的。背后既有项目储备所需的时间因素,亦有地方债务压力的因素。可见的是,7月份未披露“一案两书”的专项债规模有所提升。
但当前国内需求仍有待进一步提振,市场对财政加力的诉求仍在提升。
3)窄幅震荡期把握票息,关注市场预期随势而动
货币宽松仍在路上构成当前债市的重要支撑,在基本面预期尚未趋势性变化前,债市或仍呈现窄幅震荡的态势。策略层面,先把握票息。在心态层面,需要认识到的是短期资金面带来的扰动或有所增加,核心在于9月-12月有4万亿左右MLF到期,央行对于资金面的管控力度或更为精确。后续随着市场预期的变化随势而动。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