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财经奥秘,指引财富未来

别让"小钱袋"变成"负担包"。

admin 2024-06-04 07:00:00
证券时报记者黄钰霖报道,随着央行推动支付服务的改进,自3月份开始,“零钱包”服务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广泛普及,尤其解决了老年人和外国人在华人士的现金使用难题,改善了现金使用环境。然而,记者发现,在推广这一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待关注和优化的环节,以免偏离初衷。
当前,优化支付服务主要围绕“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作为补充”这一框架。作为基础服务的现金类“零钱包”,在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使用场景不足、兑换流程有待简化以及目标用户群体的认知度急需提高等问题。标准“零钱包”通常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包含固定金额和券别组合,而定制化的则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提供不同面额的零钱。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将“零钱包”的发放和兑换量设为员工考核硬指标,强制执行标准化和不同类型的“零钱包”发放任务。这可能导致员工负担加重,资源分配失衡,尤其是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如老年人和外国人士,他们可能无法充分受益于这项服务。
为了确保“零钱包”服务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避免将其变成员工的压力。发放和兑换数量可以作为激励手段,而非长期强制要求。银行基层员工在提升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保障他们的工作状态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在推广“零钱包”之前,必须先做好目标用户的教育和宣传。尽管老年人和外国人士是主要目标,但出租车、景区、小超市等现金使用频繁的场景也不能忽视。许多银行通过上门服务和建立现金服务网格等方式,有效地满足了各类经营主体的零钱需求。
据统计,截至4月底,国内商业银行已发放超过700万个“零钱包”,并观察到外卡POS交易、外卡内绑定和外包内用等数据的增长。这表明,在央行的指导下,支付障碍正在逐渐消除。因此,要确保“零钱包”服务真正落地,发挥兜底和实际效果,形成完整的支付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