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期依法对恒大地产实施严厉处罚,针对其债券欺诈发行行为,按所募资金的20%进行罚款,并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给予了最高额度的惩罚,这是债券市场监管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措施。此举不仅是对恒大地产的严正警告,也向所有企图触碰监管底线的行为发出了清晰信号。
此类行为包括隐瞒成本、虚报收入和业绩,将不具备公开资格的投资项目包装成高收益、高估值的投资选项,然后通过债券或股票形式筹集资金。这种伪造行为具有明显的恶意,严重干扰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侵犯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为杜绝此类现象,监管机构一直秉持零容忍态度,不断提高欺诈发行的成本。比如,刑法修正案(十一)提高了欺诈发行的刑期上限,尽管高压态势已使欺诈行为有所收敛,但仍需进一步遏制。欺诈行为背后既有逐利冲动的驱动,也有追责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
维护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真实的信息环境、优质的项目和公平的竞争。欺诈造假会侵蚀市场的信任,使其沦为诈骗者的敛财场所。因此,从源头上打击欺诈发行,保护投资者权益,避免劣质资本排挤优质资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击欺诈发行的关键在于重点打击“关键少数”,如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高管等。他们应当遵守法律,但现实中有人滥用权力,将公司视为私囊。监管机构需加大对这些关键角色的监督力度,让他们因违规而付出沉重代价,以此引导企业合规运营。
同时,加强对“看门人”——中介机构的管理也是必要措施。中介机构的职责至关重要,尤其在全面注册制下,他们必须履行好审查义务。监管部门应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甚至可能列入黑名单。
铲除欺诈发行的顽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未来,应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联合防治机制,加强行政与刑事司法的协作,形成全方位的打击力量。一旦欺诈行为被揭露,将面临毁灭性的后果,从而杜绝不诚信行为的滋生。
任何欺诈终究无法长久,尤其是在零容忍的环境下。企业应从恒大地产的案例中吸取教训,诚实经营,凭借实质业绩赢得市场认可。否则,虚假行为终将被揭穿,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得不偿失。
"严格打击欺诈发行,确保公正透明。"
2024-06-06 07: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