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在本周再度经历了较大幅度的震荡,并且一度表现出明显的向下破位态势。回顾今年以来七个多月的行情,可以看出A股市场呈现偏弱势的震荡格局。虽然开始于二月初的反弹行情,在相当程度上对之前两个多月的单边下跌走势进行了修正,但并没有真正改变大盘走弱的内外部条件。于是,人们看到了自五月中旬以后,市场再度逐级下行,直至八月初的又一次大跌。
如何看待这半年多来的股市表现,其对后市的运行又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以上证综指为样本进行分析。毫无疑问,开始于去年十二月份的股市大跌是由多重因素引发的。客观上讲,从去年的八月份起,A股就出现了连续下跌的态势,如果说刚开始人们对上证综指跌破3300点,还只是认为要考验原来箱体整理的下边线,但随着十二月份3000点被跌破,市场情绪明显变坏,很多人开始从市场内外各个方面来寻找下跌的理由。于是,退市资产重新申报上市、量化交易、转融通、花式减持等过去不太为市场过多关注的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对投资者信心带来了冲击。加上进入今年一月份后,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了不佳的业绩预告,这就导致了大盘出现急跌,上证综指探低2635点。好在此后中央汇金等投资机构开始入市,加上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不少稳定市场的措施,从而抑制了跌势,并且催生了一轮反弹,把股指拉高到了3174点。此时,技术上所有均线都呈多头排列,日均成交金额也达到了9000亿元的水平,看上去大盘完全有可能再上台阶。
不过从事后来看,此时的股市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完成探底行情,仍然处于寻找底部的状态。其中的原因在于,开始于二月初的反弹,主要是属于“国家队”的资金集中进入而形成的,市场本身并没有出现来自民间的增量资金的持续流入(相关资料显示,上半年权益类公募基金发生了3000亿元左右的净赎回),而此时虽然IPO节奏放缓了,但市场同时也面临退市公司数量暴增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此外,实体经济的走势是二季度增长慢于一季度增长,相对疲弱的先导指标也对投资者的信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市场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展开上攻行情,当外部资金入市节奏有所调整时,指数下行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如果还有周边市场的干扰,那么就很容易形成向下破位的走势。另外,由于新进入的资金是集中投资权重股及几个宽基ETF,80%以上的个股不在其投资范围之中,这也就带来多数个股的走势跑输上证综指的局面,一些投资者的市场体验并不理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盘的探底之旅实际上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有了“国家队”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还没有能够真正确认底部的情况下,反弹力度就不可能很大,谈论牛市出现更是一种奢侈。
相对于上半年,现在的A股倒是出现了较多的底部特征。举个例子,时下投资者对实体经济的运行前景都有比较实际的看法,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认识也较为客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还能坚持在2800点上方拉锯,至少表明了对来自业绩方面的压力是有思想准备的。换个角度来说,降息已经在进行中,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对消费领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出台了大量马上就能落实的政策。在微观层面,尽管一些经济数据还不太理想,但经济活动的韧性还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出现困境反转的行业开始增加,企业业绩改善的信号不断显现。就股市本身而言,投资者的很多诉求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有的已经出台措施落实,有关鼓励“耐心资本”的政策也在有序推进。归纳起来,就是现在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比年初要好。既然这样,那么股市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就很小,虽然现在并不能确切地说底在哪里,但就寻底过程来说,很可能已经走了一大段。更确切地说,现在确实是处在“磨底”的阶段。上证综指如若在2860点一线形成支撑位置,那么未来的投资机会还是存在的。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